-
霜降钓鱼技巧
发布日期:2022-03-03 17:34 点击次数:210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、开始降霜的意思百家乐游戏。
那么天气冷了就不能钓到鱼了吗?
要确认水温的差异和选择正确的时间1 一个地方如果温差太大,无疑给我们钓鱼带来很多麻烦。
我们一般钓的对象鱼都属温水鱼,它们都是趋温的,在多数情况下哪里的温度高,它们就游向哪里。
就是在温差相对小一些的地方,鱼也是在寻找更适合自己温度的水域。
所以我们在钓鱼,经常出现一些钓点早晚好,有些钓点中午好。
在自然界,太阳是从上面加热水里的水。
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水温很不均匀,同一时刻,同一水域的水温度都有很大的差异,就连露天游泳池里的水也经常是这块热那块凉,这就要我们钓鱼时“一日三迁” 。
这种现象在初春和秋末尤其明显,在这两个季节,早、晚要钓深,中午就要到相对浅一点的地方,这也是我们选点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
像在北方就有一个问题不要忽视,那就是阳面和阴面。
我们能直观的感觉山坡的阳面和阴面温度上的差别,但是我们很少去感觉水里的阳面和阴面的温度差别。
北方春、秋的太阳因为向南偏斜得比较厉害,所以山的阴面的温度就要低的很多,同样的道理,阴面水底的温度也要低一些。
山之南为阳,山之北为阴,这个我们一般都知道。
水之北为阳,水之南为阴,这点却被很多人忽视了,或者说搞反了。
原因很简单,参照物变了,水之北不就是山之南的水下部分么。
有人说水面温度都差不多,的确,由于风力的作用,水面的温度是差不多,可我们是钓底,鱼也是在底层活动,我们当然要考虑底层的温度,除非你是钓花、白鲢。
总之,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水库不同情况下温度的变化规律,很好的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选点是有好处的。
这是从宏观上的选点,这些在很多地方和季节是很重要的选点依据。
有的朋友在很少有人垂钓的地方钓鱼,用的全是商品饵料,结果狼狈不堪。
民间有句俗话,叫“山*吃不惯细糠” 。
很少有人垂钓的地方,这里的鱼儿就没有吃过商品饵料,见了你的商品饵料当然就不会动心,到那些钓鱼,用饵还得就地取材。
颗粒鱼饲料在很多地方已经比较普及了,这个应该是钓鱼的很好饵料。
玉米面、麦麸、谷糠和其他杂粮面都是钓鱼的好饵料。
(蚯蚓等也可以)
颗粒用水化开后,其粘性还是很不错的。
有人嫌化颗粒的时间太长,于是就把颗粒事先用磨子磨细,这也是一个好办法。
饲料厂本身就出颗粒粉,那是颗粒生产过程中的筛余物,很多渔具店就有卖的。
玉米面是钓鱼的好饵料,有些朋友嫌制作玉米面饵料太麻烦,我看主要还是方法问题。
一般人的玉米面饵料是蒸出来的,所以整个制作过程就要麻烦一些,耗时也就多。
我的玉米面饵料制作很简单,几分钟就好了,我在这里介绍给大家:
1、适量的凉水下锅,同时也将很少(一小勺)的玉米面下锅,搅匀后点火并不停的搅动。
这在北方叫做玉米面糊糊,凉水就放玉米面是为了让他们很好的溶在一起,一分钟烧开没问题。
2、再把其余的玉米面撒在已经烧开了的玉米面糊糊上,这时就不要搅动了,盖上锅盖,改小火烧两分钟。
这时下层的糊糊还是在煮,上层的玉米面就是在蒸了。
这时的火一定要小,否则容易把锅底的糊糊烧焦了。
3、两分钟以后就可以开盖,用锅铲把糊糊和干面拌匀,锅底的锅巴就不要了。
如果拌匀后的饵料太稀,这时可以再加一点玉米面,直到软硬合适为止。
做好以后的饵料冷却后会变得比以前更硬一点,我们可以到现场再加水调整,太软就不好办了。
水和面的比例,试一下就知道了,我一直就是凭经验搞的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这样做出的玉米面饵料有很好的粘性,即使把饵料做得很软效果也很好,鲤鱼、鲫鱼和草鱼都爱吃。
颜色也很好,很自然,扔在水里很醒目,实为钓鱼的佳饵。
老钓位和新钓位。
很多人爱把钓点选作老钓位而看不上新钓位,其实新、老钓位各有利弊。
老钓位出鱼好,那是因为老钓位已经形成了窝子,鱼都爱到那里去。
但是,老钓位也是爱闹小鱼的地方,有些水库的小鱼可以把你闹烦,让你根本无法下竿钓鱼。
所以我的看法,在有小鱼或者小鱼多的地方,最好不要到老钓位去,另辟新窝是避免闹小鱼的很好办法。
很多人到处寻找避小鱼的办法,叫我说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人为的避开小鱼。
在老窝垂钓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投诱饵,钓饵用玉米粒、硬食等。
在小鱼多的水库钓鱼,我主张另辟新窝和走钓的办法。
找新窝很简单,就找那些水深2-3米,岸边基本平坦,起鱼基本方便的地方。
岸边近处有没有鱼星,有没有鱼跳等现象也是我们选点的依据。
我这次在外面钓水库,基本都是在没人钓过的钓点下竿,收获很不错。
走钓就是把大部分东西留在基地,只带少量的必须品,选定一个钓点,半个小时没情况就往前走,在第二个钓点如果半小时还是没情况,返回第一个钓点吃“回头草” 。
有些朋友是先一气就打好几个窝子,然后换着钓,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在打窝的时候,多少有点盲目性。
我走钓的窝子是提出来的,在我提食做窝的时候,就对水底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,如果水下的情况不好,我可以随时停止另辟新点,主动权时时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当然要比先打窝后下竿最后又放弃的好。
钓鱼究竟是打窝好还是不打窝好,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。
我一直主张钓鱼还是不打窝好,这几年,不论是在从未去过的地方,或是在新开辟的钓点,我还是不打窝,效果一点不差。
我们知道,水里鱼的密度一般都比较小,窝子里的饵料太多,鱼进了窝子能很快的就吃上你的钩饵吗,当然不能。
我们有时出现窝子发了,可就是不见咬钩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窝子太重。
我们都知道,水里鱼的密度都比较小,很难遇到鱼群,有鱼断断续续的进窝就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窝子里面的饵料不多,鱼一旦进窝很容易发现钩食,这样上钩的概率不是要高得多吗。
鱼是怎样进窝的,先讲一个打猎常识。
我们都知道,打猎时如果有风,猎手一定要从猎物的下风处接近猎物,否则猎物早就跑了,那是因为风可以把你的气味带走。
其实所有的气味都是由某种传播媒介带走的,所以我们就闻到了某种气味,气味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某种物质分子的传播。
换个角度来说,如果这种传播媒介不是流动的,我们就无法闻到想要闻到的气味,比方说密闭的容器里面的物质,我们是不可能闻到里面的气味的。
还有一点要清楚,传播媒介的密度越小,流动性越好,气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就越好,这都是常识问题。
物资的气味在空气中的传播我们都很熟悉,可是,物资的气味在水中的传播我们却有点陌生。
明白了上面的道理,我们对饵料气味在水中的传播问题就好理解了。
世上没有一潭死水,静止是相对的,流动是绝对的。
我在很多水库就明显的感觉到水在流动,应该看到,水库里的水不是乱流的,它是在很多外力的作用下,作有一定规律的流动。
我们饵料的气味也只能在这个流动方向里有效的传播,换句话说,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,那些觅食的鱼才会顺着这个方向进入你的窝子,那种一个好的饵料就能把四面八方的鱼都诱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
不可否认,水有一定的能见度,但是鱼也只有在有效的能见度这个范围内,看见了饵料才会直接进窝的。
鱼塘里的水也是流动的,其规律就是:上层顺风走,底层逆水行。
除了这些情况鱼进窝就只是“路过”的了。
诱鱼进窝我的做法有三个:一、 把饵料减小,连续抛竿。
这里有一条要注意,一定要对窝子里还有多少饵料有一个基本的估计,长时间不上鱼,窝子里的饵料肯定就比较多,不能长时间抛竿下饵,这时就要换个方法来诱鱼进窝。
二、半路提竿。
在铅皮座上和双钩上都包上饵料(饵料不能大,有一点就行了),抛竿下水,当浮漂还没有立到位时(大约离底还有半尺)就抖腕让饵料散开下落。
三、在铅皮座上裹一团饵料,抛竿让带饵料的铅皮座刚到钓点水面就抖手腕,让饵料在钓点的水面上化散落下,这样作很能诱鱼进窝,散落在窝子周围的饵料并不影响鱼进窝后吞食钩食。
特别是在深水区,效果很好。
用尽了办法还是没有鱼进窝,我的做法是换地方。
在离这个钓点稍远的地方照上述办法再钓。
并在适当的时候吃个“回头草”,不要“一个心眼儿”钓鱼,要多长几个心眼才行。
钓鱼选钓位,不要有一锤定音的想法,中医开方子还讲究试一下呢,何况我们钓鱼。
要敢于否定自己,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所作为。